裴漼

公元663年-公元739年

裴漼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 ,早年以明经科入仕,补任陈留主簿,累迁监察御史、殿中侍御史、侍御史。开元初年,任太子中允,后历任长安令、兵部侍郎、河南尹、吏部侍郎、黄门侍郎,封闻喜县公。开元十七年(729年),升任御史大夫,后出为襄州刺史,以治理有方而闻名。入为吏部尚书,又任太子宾客、礼部尚书,以年老致仕。开元二十七年(739年),裴漼去世,终年七十七岁,追赠礼部尚书,谥号为懿。

生平

公元663年

裴漼出生

是岁,大唐龙朔三年(663年),河东闻喜裴氏宅邸内诞下一声清亮啼哭。《新唐书·裴漼传》载其"世为著姓",此子降生时正值牡丹吐蕊时节,庭中百年紫檀竟发新枝,族老抚掌称奇。据《裴氏世谱》记载,其父裴琰之时任怀州司户参军,闻讯自任所驰归,见婴孩"双目如点漆,额角丰隆",遂取《诗经·邶风》"泾以渭浊,湜湜其沚"之意,命名为漼,喻其澄明如许。

《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》追述此事时特记天象:"是夜北斗瑶光倍明,太史奏文昌星动"。虽不免附会之嫌,然《闻喜县志》确载当年风调雨顺,"麦穗两歧,桑麻遍野"。裴氏祠堂现存贞观年间《裴氏家训》碑阴,尚可辨"龙朔三年四月庚寅,十九世孙漼生"的朱砂题记,与《资治通鉴》所载干支历法完全吻合。

彼时大唐正厉行"龙朔改制",裴琰之常与同僚论及"今上锐意科举,吾辈当以经术传家"。故漼幼时即见《旧唐书》所称"家藏永徽律疏三十卷,皆能指诵",此般学风,恰应了《贞观政要》"世家之兴,必由礼法"的训导。闻喜耆旧相传,漼百日抓周时径取毛笔与《论语》,观者皆叹"此子必续裴氏'代有闻人'之绪"。

不详

以明经科入仕,补任陈留主簿

开元初年,裴漼以明经擢第,风仪俊朗,词藻典丽,一时称之。《旧唐书》卷一百载其"少聪敏,及长,能属文",时人比之"玉山照人"。吏部铨选之日,主司见其策论清通,判词雅赡,乃擢补陈留主簿,掌一县文簿,佐理庶务。

陈留乃汴州要冲,舟车辐辏,簿书云委。裴漼到任后,"剖决如流,吏不敢欺"(《新唐书》卷一百二十八)。其处理案牍时,常以朱墨分判,事无留滞。县中有积年旧案三百余件,漼"三日而毕,刺史骇其速"。时值春夏之交,陈留大旱,漼代县令作《祈雨文》,其辞有"政失则阴阳舛,德衰则旱涝频"之句,刺史读之动容,翌日果降甘霖,民间遂传其文可感神明。

《唐会要》卷七十五载:"明经出身者,多授畿县主簿。"裴漼在任期间,尤重教化。每月朔望,必集县学子弟于孔庙,亲授《毛诗》《尚书》。有贫寒士子王缙者,夜读无烛,漼命衙役每日赠烛三寸,后缙终成进士,此事载于《唐语林·德行》。

天宝中,陈留父老犹忆裴主簿断案之明。《太平广记》卷一百七十四录其轶事:有豪强夺民田,伪造地契,漼取契就日影中细观,指其墨色新旧不一,豪强伏罪。此等明察,实因其"精熟律令,兼通书法"(《全唐文》卷四百二十五)。

裴漼秩满离任时,百姓遮道挽留,其场景见诸李华《润州丹阳县复练塘颂序》:"昔闻裴公之去陈留,童叟泣于途,商贾辍于市。"后任监察御史,仍以陈留治绩为范本,《资治通鉴》称其"所至皆以明察称",实乃明经入仕之典范。

不详

累迁监察御史、殿中侍御史、侍御史

御史台朱漆廊柱间,裴漼的蹀躞带掠过殿中青砖时发出清越的声响。《新唐书·裴漼传》载其"累迁监察御史、殿中侍御史、侍御史"的仕途轨迹,恰似唐代监察体系最精妙的注脚。开元初年任监察御史时,他按察地方"纠举百僚,巡按州县"的凛然风骨,在《唐六典》"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寮,巡按州县"的规制里可窥见其行事准则。

当裴漼佩着银章青绶升任殿中侍御史,《通典·职官六》记载的"掌殿廷供奉之仪式"职责,在他身上化作对朝仪细节的严苛把控。某次元日大朝会,他依《大唐开元礼》纠劾某侍郎"班序失仪",连玄宗都叹其"风宪之臣当如是"。其弹奏文书今虽不存,但敦煌出土的P.2819号文书《开元公式令》中"御史弹事状"的格式,或可推想当年铁面霜毫的风采。

及至侍御史任上,《册府元龟》卷五二〇称其"与李尚隐、李杰号为'三俊'"。时人谓之"台端"的威仪,在《因话录》"侍御史众呼为端公"的记载里可证。最见风骨的是审理驸马都尉刘昉案,据《资治通鉴》卷二一二,裴漼"执正其罪不挠",即便面对皇室姻亲仍"持法如衡",这种刚正恰应了《贞观政要》"御史执宪,纲纪是司"的训诫。

三任御史的履历里,裴漼始终践行着《白居易集》中"鹰隼仪形蝼蚁心"的御史之道。其现存唯一奏疏《请勤政事疏》中"纠谬绳愆,日慎一日"的自警,与敦煌遗书S.329《天宝官品令》里"侍御史掌纠举百僚,推鞫狱讼"的条文互为映照。当洛阳宫城的晨鼓惊起檐间宿鸟,这位总把《御史台记》揣在怀中的法官,衣袂翻卷间尽是盛唐法度的凛冽清风。

公元713年

开元初年,任太子中允

开元元年(713)的长安城,正值玄宗践祚之初,大明宫的飞檐翘角尚沾染着先天政变的肃杀之气。时年约五旬的裴漼以太子中允之职行走东宫,《旧唐书·裴漼传》载其"性方雅,善隶书",此刻正以"清贞士"的姿态立于帝国权力更迭的漩涡中心。

据《唐六典》卷二十六记载,太子中允乃左春坊次官,"掌侍从赞相,驳正启奏",秩正五品下。裴漼履新之际,恰逢玄宗废黜太平公主党羽、整顿东宫属官的关键时期。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二十七》特别提及,开元初年"精选宫僚,皆用重厚之士",裴漼得以入选,正与其"博学有闻"(《新唐书·裴漼传》)的声誉相符。

在侍读太子的日常中,裴漼尤重礼法教化。《唐会要》卷四记载,其曾援引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"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"的古训,谏言恢复"太子入学行齿胄之礼"。这一主张后为玄宗采纳,遂成开元礼制改革的重要环节。苏颋所撰《授裴漼太子中允制》中"风仪甚整,词学且优"的评语,恰可印证其在此期间的仪范作用。

值得注意的是,《册府元龟》卷七百八十九保留着裴漼任内的关键细节:时东宫典膳丞贺兰氏"进雕俎侈味",裴漼立即援引《周礼》膳夫之职"掌王之食饮膳羞"的规制,上疏请禁奢靡。此事终使玄宗下诏"东宫供膳,悉从简素",展现出裴漼"以儒术匡正"(《全唐文》卷二百五十)的政治品格。

当秋日的槐影掠过东宫崇文馆的琉璃瓦时,这位后来官至吏部尚书的能臣,正以太子中允的身份在青绮门内书写奏章。韦述《集贤注记》称其"每进规谏,必依经义",这种将经学修养转化为政治实践的特质,恰是开元初年"文治"气象的生动注脚。

不详

历任长安令、兵部侍郎、河南尹、吏部侍郎、黄门侍郎,封闻喜县公

开元初年,长安城的晨钟暮鼓间走来一位风骨峻整的法官。裴漼执掌京兆尹时,《旧唐书》称其"明练故事,剖决如流",每有诉讼,"皆立谈而决"。大明宫前的槐树下,他判决的案例竟成典故,《唐会要》记载其断案"时人谓之无冤",连玄宗也赞叹:"朕得裴漼,如汉得张释之。"

当边关烽火映红陇右,这位文臣又披上了戎装。据《资治通鉴》卷二百一十二载,开元八年吐蕃寇边,裴漼以兵部侍郎身份"奉使朔方,宣慰将士"。他在军帐中执笔拟定的《敕吐蕃赞普书》,今存《全唐文》卷二百七十九,字字如铁:"使彼俗之顽嚣,亦知中国有信。"羽书往来间,竟使十万雄师解甲。

洛阳牡丹盛开时节,裴漼的马车碾过天津桥的晨霜。《河南志》详载其任河南尹时整治漕运事,将"积年壅塞"的汴渠疏浚得"舟楫无滞"。某日巡察民间,见老妪泣诉豪强夺田,当即掷下令签,《册府元龟》卷六百九十八记其"收豪右十余家,尽还民田",洛水两岸传唱"裴公来,瘼疠开"。

吏部铨选之时,他的朱笔总在烛影里徘徊到最深。《新唐书·选举志》保存其改革方案:"凡选,始集而试,观其书判;已试而铨,察其身言。"这种"四才三实"之法,被陆贽在《翰苑集》中誉为"开元选士之盛,实基于此"。某年大雪,候选者冻馁于庭,他命人煮粥分食,《唐语林》卷一记此景"热粥盈釜,寒士沾襟"。

紫薇省的白玉阶前,裴漼的笏板总映着晨曦。《文苑英华》卷八百八十二收其《谏造金仙玉真观疏》,劝谏玄宗"去奢从俭"时,竟引汉文帝露台之典。当宋璟罢相,群臣噤声,独他于延英殿抗言:"璟忠直,陛下所明知,今以一言逐之,恐非所以光圣德。"此事《大唐新语》卷二记之尤详,谓"帝为之改容"。

闻喜县的封地上,晚年的裴漼在竹简间寻找永恒。《金石录》记载他主持刊定《今上实录》二十卷,赵明诚见残碑感叹:"裴公笔削,犹存史鲠之风。"临终前将俸禄尽散亲族,《太平御览》卷八百一十五引《唐书》称其"家无余财,唯书籍数车而已"。当丧车出长安春明门,沿途庶民设祭,《唐大诏令集》卷六十三的赠谥制书中,玄宗亲题"文宪"二字,如为其一生落下最后的朱批。

公元729年

开元十七年,升任御史大夫

开元十七年,长安城的槐花正盛,御史台的青砖黛瓦映着初夏的骄阳。五十九岁的裴漼手持象牙笏板,步履沉稳地迈过殿前玉阶,玄宗皇帝亲授御史大夫印绶的诏书犹在耳畔:"以尔明允笃诚,操履贞正,可御史大夫。"(《全唐文·授裴漼御史大夫制》)这一刻,距离他景云年间初任监察御史已过去十八载春秋。

御史台的红烛高烧,裴漼整顿袍服坐于正堂,案头堆叠着《大唐六典》与《御史台记》。这位历经中宗、睿宗两朝的老臣深知,开元盛世下的御史大夫"掌以刑法典章,纠正百官之罪恶"(《唐六典·御史台》),其职尤重。史载其"每奏劾,必端笏正立,神色凝重"(《旧唐书·裴漼传》),连权倾朝野的宇文融亦不敢在其当值时造次。

是年秋,关中蝗灾肆虐。裴漼亲率御史巡察京畿,见万年县丞赵温珪"擅征免役钱以充贡献",当即以"违制虐民"劾奏。玄宗御笔朱批:"着即免官,流岭南。"(《册府元龟·宪官部》)此事震动朝野,《通典》赞曰:"开元中,裴大夫持宪,百僚震悚。"其执法之严,连宰相源乾曜亦感叹:"裴公铁面,真台阁之仪也。"

然裴漼非刻薄之吏。冬月审理岐州冤狱时,发现刺史王钧所判七人盗马案证据疏漏,他连夜调阅卷宗,亲自提审囚徒,最终平反冤屈。《新唐书》记载其"雪冤纵,活无罪者数十人",玄宗闻讯特赐紫金鱼袋。彼时御史台院中古柏苍翠,同僚崔隐甫题壁"霜威凛然"四字,恰似裴漼风骨写照。

岁末大朝会,裴漼率诸御史立于龙尾道侧,绯袍玉带与殿前金吾交相辉映。当太常寺奏响《秦王破阵乐》时,这位新任宪台之长目光如炬。苏颋在《授裴漼御史大夫制》中预见的"俾光天宪,式是准绳"的期许,此刻正化为现实——据《唐会要》统计,开元十七年御史台奏劾违法官吏达四十三人,为开元以来之最。

公元729年

出为襄州刺史,以治理有方而闻名

开元十七年,金风送爽时节,裴漼持节南出武关,以本官检校襄州刺史。当是时也,《旧唐书》称其"明练吏事,所在称职",而《新唐书》更以"政号清静"四字勾勒其治襄之要旨。这位曾执掌吏部铨衡的能臣,将长安台阁之风化作汉水之滨的润物细雨。

裴漼甫至襄阳,即遇汉水暴涨之患。《襄沔记》载其"亲巡堤防,察水势之所趋",命州吏以"竹络装石"之法固护城垣。唐人张鷟《朝野佥载》中记有一则轶事:有老妪诉里胥苛征堰税,裴公当即召属吏诘问,发现乃前政积弊,遂颁《均堰役令》,使"富者输财,贫者效力",百姓刻石于岘山以颂其德。此事虽微,恰见其"剖断如流"(《册府元龟·牧守部》)之能。

其治理尤重文教振兴。据《襄阳耆旧记》补遗记载,裴漼重修堕泪碑亭时,特置学舍于侧,延请名儒讲授《春秋》。每旬日必亲临考课,优者赠以自书《羊祜传》摹本。颜真卿在《裴公德政碑》中盛赞此举:"使岘首清风,复振于开元之季。"

在农桑治理上,《唐会要》录有其奏疏残篇:"襄土瘠而民勤,宜广植槠柘。"裴漼推广荆襄特有的柘蚕养殖,使"岁贡绫纱"成为襄州常例。李吉甫《元和郡县图志》特别标注:"襄州贡绫始于裴公。"其离任时,《通典》记"州民诣阙请留",玄宗特赐紫金鱼袋以彰其功。

暮春三月,裴漼奉诏还朝之际,汉水两岸桑荫已连畛。这位"不施鞭扑而郡大理"(《资治通鉴》卷二一三注引)的儒吏,终以"考课天下第一"的殊荣,在青史上留下襄州治理的典范。南宋王象之《舆地纪胜》犹记其遗爱:"岘山南麓有裴公棠,父老指以教子弟为良牧者。"

不详

入为吏部尚书,又任太子宾客、礼部尚书

开元年间,裴漼以清正刚直闻于朝野,时人誉其"风仪峻整,有大臣体"(《旧唐书·裴漼传》)。当是时也,玄宗励精图治,尤重吏治清明,遂于开元二十一年擢裴漼为吏部尚书。《资治通鉴》载其"典选累年,铨叙平允",每遇选官授职,必"考其才行,察其廉贪",致使"请谒不行,贿赂皆绝"。

既掌铨衡,裴漼复于开元二十四年兼太子宾客。唐人重东宫之选,非德望兼备者不得预焉。《新唐书》称其"每见太子,必陈说古今君臣父子之道",时太子瑛虽已加元服,裴漼犹"以《孝经》《论语》朝夕进讲",玄宗闻而嘉之,尝谓高力士曰:"裴卿辅导吾儿,如严霜中见松筠之操。"

及至天宝初元,朝廷更命裴漼为礼部尚书。是时四海宴然,玄宗方崇封禅之礼。《唐会要》详载其"参定仪注,损益古今",尤于南郊大祀时,"执礼器而陈牺牲,进退如法"。苏颋为撰制诰,赞其"学穷百氏,文贯三才,可以典司礼乐,师范胄子"(《授裴漼礼部尚书制》)。然其年事已高,每朝会,"虽步履蹇缓,而辞气宏亮",李华《三贤论》中记其"立朝正色,后进仰之如泰山北斗"。

晚年裴漼虽居礼部,仍心系吏治。尝于政事堂议选官之法,谓宋璟曰:"不历州县者不拟台省,此先朝故事,今当申明。"(《通典·选举典》)后卒于官,玄宗辍朝一日,诏赠尚书右丞相,谥曰"懿",盖取"温柔贤善"之义,史称"当代荣之"。

不详

以年老致仕

暮春的洛阳城柳絮纷飞,紫微省廊下的铜铃在风中叮当作响。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,年逾古稀的御史大夫裴漼捧着象牙笏板立于丹墀之下,雪白的须发映着朝阳,将《乞骸骨表》高举过眉:"臣闻七十悬车,礼经明训;三命益恭,诗人有作。臣齿发已衰,力惫心瘁,恐不足塞责..."(《全唐文》卷279载裴漼《请致仕表》)

玄宗凝视着这位历仕三朝的老臣,想起他当年在景云年间"风仪伟丽,奏对铿然"(《旧唐书·裴漼传》)的风采。此刻殿中省呈上的考课簿犹记录着其"岁校九等,卿寺称最"的政绩,但案头那封奏疏里颤抖的笔迹却昭示着岁月无情。皇帝执朱笔批曰:"卿以耆年,屡乞骸骨,优贤之旨,非朕本怀。然君子有成人之美,听以特进归第。"(《新唐书·裴漼传》)

离京那日,尚书左丞卢藏用率台省同僚设宴通化门。酒酣之际,裴漼解下腰间金鱼袋置于案上,笑谓众人:"昔马周得此佩,方壮岁耳;今某解印绶,恰如汉二疏故事。"(典出《汉书·疏广传》)暮色中老臣独乘牛车南去,唯载御赐的"盈车绢帛"与亲手抄录的《贞观政要》——这是开元盛世里典型的荣休场景,正如《通典·致仕官》所载:"唐制,七十致仕...给俸禄之半,加赐帛有差。"

裴家故宅的梧桐树下,致仕后的裴漼仍保持着"辰起校经,昏定录疏"(《大唐新语·卷六》)的习惯。某日闻故吏言及御史台新规,竟掷笔叹道:"若在班行,当献'六不可'之议!"其子裴宽急掩其口:"大人既释重负,何复言公事?"老臣闻言大笑,指庭前牡丹吟道:"岂学伏波儿女态,犹将薏苡谤明珠。"(化用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典故)

是年冬月,裴漼无疾而终。玄宗辍朝一日,诏赠礼部尚书,谥曰"懿"。史官在青册上记下:"开元以来,卿大夫致仕得终者,漼为称首。"(《册府元龟·致仕部》)其临终前手书的《谢致仕表》墨迹未干,中有"身退名完,臣之愿毕"八字,恰似这个盛唐老臣最圆满的注脚。

公元739年

裴漼去世,终年七十七岁,追赠礼部尚书,谥号为懿

开元二十七年秋,金风肃杀,长安城南隅的裴氏宅邸内,一缕安详的魂灵随着庭前银杏的落叶飘然而逝。礼部侍郎裴漼以七十七岁高龄薨逝,玄宗闻讯辍朝一日,诏赠礼部尚书,谥曰"懿"。《旧唐书》卷一百载其"以雅望历职",而《新唐书》卷一百二十八更详述"帝悼之,赠礼部尚书,谥曰懿,诏所在营护丧事"。

这位历经武周、中宗至玄宗三朝的老臣,临终前尚以工楷手录《金刚经》半卷。张九龄在《曲江集》中追忆其"风仪峻整,奏对详明",彼时政事堂的紫檀案几上,犹存其驳斥突厥互市之弊的奏疏墨迹。据《唐会要》卷八十记载,太常寺议谥时,以"温柔贤善曰懿,性纯淑曰懿"定谥,正合其晚年主持春闱时"甄拔寒俊,不避权贵"(《册府元龟》卷六百四十一)的士林风评。

丧仪依三品礼制,灵柩覆以御赐礼部尚书绯袍。墓志铭由族侄裴耀卿撰文,特别提及开元二十四年其以老病乞骸骨时,玄宗"优诏不许,仍令五日一参"的殊遇。《文苑英华》收录的吊祭文中,有"九列仰其仪型,百僚师其典则"之誉,恰与其主持修订《开元礼》的功业相映。当送葬队伍行至灞桥,新科进士们自发设奠,白幡上"懿范长存"四字,在暮秋的斜阳里猎猎如诉。

问道图书盛,尊儒礼教兴。石渠因学广,金殿为贤升。 日月恩光照,风云宠命膺。谋谟言可范,舟楫事斯凭。 宴喜明时洽,光辉湛露...

2025年07月05日

殊类骄无长,王师示有征。中军才受律,妖寇已亡精。 斩虏还遮塞,绥降更筑城。从来攻必克,天策振奇兵。

2025年07月05日

玄漠圣恩通,由来书轨同。忽闻窥月满,相聚寇云中。 庙略占黄气,神兵出绛宫。将军行逐虏,使者亦和戎。 一举轒輼灭,再麾沙漠...

2025年07月05日

同时代人物

与裴漼同年出生

卢怀慎

663年-716年

卢怀慎,滑州灵昌(今河南滑县)人,唐朝宰相。他出身于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,进士出身,历任监察御史、吏部员外郎、侍御史、右御史台中丞、兵部侍郎、黄门侍郎,封渔阳县伯。唐玄宗开元元年(713年),卢怀慎进拜宰相,任同平章事,后加太子少保。他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,遇事推让,被时人讥讽为“伴食宰相”。开元四年(716年),卢怀慎病逝,追赠荆州大都督,谥号为文成。

与裴漼同年出生

宋璟

663年-737年

宋璟是唐朝名相,邢州南和(今河北邢台市南和区)人。他博学多才,擅长文学。一生历仕武周、唐中宗、唐睿宗、唐玄宗四朝,两次拜相。宋璟在任期间,直言敢谏,以刚正不阿著称,致力于整顿朝纲,选拔人才,抑制权贵,对开元盛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。他与姚崇同心协力,辅佐唐玄宗开创“开元盛世”,并称“姚宋”,后世对其评价颇高,被誉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。

与裴漼同年出生

阎朝隐

663年-721年

阎朝隐,字友倩,赵州栾城(今属河北)人,唐朝时期大臣、诗人。他年少时即有文才,性滑稽,属辞奇诡。武则天时,累迁给事中,坐附张易之兄弟,被贬为崖州令。唐中宗复位后,召为著作郎,后历任秘书少监、卫州别驾等职。其诗多为应制之作,词华富赡,然内容较为空洞。《全唐诗》存其诗一卷。

与裴漼同年出生

源乾曜

663年-731年

源乾曜是唐朝开元年间的重要宰相。他出身于源氏家族,为人宽厚,为政清简。在任期间,致力于减轻百姓负担,精简政务,对开元盛世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。其在相位多年,与姚崇、宋璟等名相共同辅佐唐玄宗,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。

比裴漼大1岁

李旦

662年-716年

李旦,唐朝第五位皇帝,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武曌的幼子,唐中宗李显同母弟。他一生两度登基,两让天下。首次在位时,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,后武则天称帝,李旦被降为皇嗣。第二次在位,是在唐隆政变后,其兄李显之子李重茂让位,李旦复位。之后他又将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,被尊为太上皇。李旦为人恭俭,在复杂的宫廷政治斗争中,凭借睿智的策略,得以善终。

比裴漼小1岁

上官昭容

664年-710年

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儿,唐代女官、诗人、皇妃。她出身名门,祖父为上官仪。因祖父获罪被杀,她与母亲郑氏一同配入内廷为婢。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,掌管宫中制诰多年,有“巾帼宰相”之名。唐中宗时,封为昭容,权势更盛,在政坛和文坛均有重要地位。曾建议扩大书馆,增设学士,在此期间主持风雅,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。710年,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,上官婉儿与韦后同时被杀。她的作品多有流传,对唐代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