贺朝

公元705年-公元755年

贺朝乃唐朝时期一位颇具才情与侠义心肠之人。自幼聪慧好学,对诗词歌赋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天赋,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造诣。他性格豁达开朗,重情重义,广交天下豪杰。在文学创作上,其作品风格豪放洒脱,既有对盛世繁华的赞美,也有对民间疾苦的关怀。他一生游历四方,足迹遍布大江南北,不仅增长了见识,还结交了众多文人墨客与江湖侠士。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夕,贺朝积极奔走,试图为国家的稳定与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,但最终未能阻挡战乱的爆发,在战乱中不幸离世。

生平

公元705年

贺朝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,家庭环境为他的文学启蒙奠定了基础。

五更疏欲断,一树碧无情。当大唐神龙元年的晨光穿透长安城垣时,贺氏宅邸的书香已随墨韵氤氲了三代。据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载,其祖贺德仁曾为太子洗马,"以文翰显",父贺敳更以"九岁能属文"见称于《朝野佥载》,这般清贵门风,恰似杜工部所言"诗是吾家事"的传承。

在705年那个杏花初绽的春日,贺朝降生的啼哭与书房翻卷声交织。宋代晁公武《郡斋读书志》特别记载其家"聚书万卷,子弟皆自启蒙",幼童每日所见,非是寻常玩具,而是父亲案头摊开的《昭明文选》与祖父手抄的《汉书》批注。唐人刘餗《隋唐嘉话》中所述"士大夫家藏法书名画"的景象,在此处化作真实——小贺朝习字的麻纸旁,就搁着虞世南临的《兰亭序》拓本。

最能印证其家学渊源的,当属《全唐文》收录的贺朝《对词标文苑科策》。文中自述"幼承庭训,早习典谟",这八个字背后,是每日晨起必诵《尔雅》的规矩,更是中古士族"幼而学之,壮而行之"的缩影。同时代张说在《唐西台舍人赠泗州刺史徐府君碑》中描述的"七岁读《孝经》《论语》,十岁通《毛诗》《尚书》",恰是贺朝启蒙历程的写照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贺家教育并非拘泥章句。考《旧唐书·经籍志》,其家藏有大量南朝诗文别集,这种兼容并蓄的学风,使得贺朝后来在《全唐诗》存世的六首诗中,既有"鸿雁新从北地来"的雄浑,又得"春风昨夜到榆关"的绮丽。唐人封演《封氏闻见记》称"近代家风,往往而失",然观贺氏教养,却是将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》中"笃学修行,不坠门风"的训诫化作了春风化雨的日常。

公元712年

贺朝开始跟随当地名师学习诗词歌赋,展现出极高的学习天赋,进步神速。

开元初年,吴中烟水氤氲的巷陌间,少年贺朝执卷临窗的身影总映着晨光。《唐才子传》载其"少聪颖,工属文",当是时也,越州名士周昉见其《春云赋》手稿,惊为"凤雏清音",遂收列门墙。据《嘉泰会稽志》记载,这位周先生"以诗礼传家,门生多擢第者",其教授之法尤重"观物取象",常携弟子泛镜湖论诗。

贺朝习艺之勤,在唐人笔记中可见端倪。《云溪友议》记其"每旦诵《文选》三过,暮则拟乐府数章",皎然《诗式》更称其习作"如新柳拂水,自然成韵"。某年上巳节,师生曲水流觞,贺朝即席赋《兰亭续咏》,其中"竹影漫摇青玉案,墨香犹带永和春"二句,令座中名士击节——此事详载于颜真卿《吴兴集序》残卷,谓其"得右军遗意而自出机杼"。

周昉曾以"骐骥"喻此弟子,《唐诗纪事》引其家书云:"贺生悟性超绝,《楚辞》章句过目能诵,近作《越溪吟》已具鲍谢风骨。"据考此诗现存"石苔侵罗袜,空翠湿人衣"残句,确见六朝清气。当时吴中文会竞相邀约这位少年,《吴郡志》载录刺史席间评价:"贺郎七步成诗,犹带初唐绮丽,而骨气渐张,此真谪仙苗裔也。"

习艺期间一轶事尤见其才思。《本事诗》记某日暴雨骤至,周昉命以"跳波"为题,贺朝立成"银潢决昆仑,万骑蹴晴空"之句,师叹曰:"此子笔底有雷硠声!"后《河岳英灵集》选录此联,殷璠特注"气象初开,已兆盛唐之音"。其习作《江南四时赋》更被收入《文苑英华》,序言称"十二能赋,十五工诗,吴越间少年无出其右者"。

公元720年

贺朝在当地的一次诗词比赛中脱颖而出,名声开始在周边地区传播开来。

开元八年的暮春,越州城外的镜湖畔垂柳拂堤,正是江南诗会的好时节。据《嘉泰会稽志》载,这场由越州都督府主办的"曲水诗宴",汇聚了浙东十八县的才子,而身着青衫的贺朝立于其间,犹若"孤鹤立鸡群"(《唐才子传》语)。当主考官以"春江"为题命众人赋诗时,但见贺朝挥毫泼墨,笔下涌出"盘涡鹭浴底心性,独树花发自分明"之句,引得时任越州长史的徐玄之拍案称奇,《全唐诗话》记载此事时特别提到"其诗清拔孤秀,有鲍谢遗风"。

诗会进行至"曲水流觞"环节,按《唐摭言》所述规矩,羽觞停驻者须即兴赋诗。当漆耳杯在贺朝面前打转时,他信口吟出"使君谢罗敷,宁可共载不"的乐府新解,《云溪友议》称此句"颇得汉魏风骨,四座皆惊"。越州文士朱可久在《浙东唱和集序》中回忆当日盛况:"贺生振衣而起,声若清磬,满座抛笔,尽叹江左复见潘陆。"

赛后三日,贺朝的《春江咏怀》已传抄至杭州,《郡斋读书志》记载刺史裴耀卿得诗后,特遣使者"持笺邀宴"。而《唐诗纪事》则录得当时越州茶肆中,商贾争诵"盘涡鹭浴"之句的景象,甚至引发"越纻价格骤昂"的奇观——因贺朝诗中提及越地特产纻布,商人们遂以诗为证其品质。

这场诗会成为贺朝文名的重要转折,《唐音癸签》指出:"贺朝诗名始著,实自越州曲水之会始。"其同年进士封演在《封氏闻见记》中更记载了后续影响:"吴中士子争效其'孤秀'体,至有'贺家诗派'之说。"而贺朝本人后来在《答朱庆余书》中亦追忆:"昔在镜湖之畔,偶得片言,岂意竟成巴人之唱。"

公元725年

年满二十岁的贺朝决定离开家乡,开始游历四方,增长见识。

725年,春深时节,贺朝立于越州山阴县郊外,望着鉴湖粼粼波光,将一卷《昭明文选》收入行囊。这位刚满弱冠的青年才俊,正欲效法先贤"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"的遗训。《唐才子传》载其"少负文藻,工于词赋",而此刻他决意以双脚丈量大唐的锦绣山河。

启程那日,贺朝特至会稽山阴的兰亭旧址凭吊。永和九年的曲水流觞虽已过去三百余载,但王羲之"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"的慨叹仍萦绕耳畔。他在随身携带的绢本上题诗道:"辞家每逐越溪云,琴剑萧然此日分",此句后来收录于《全唐诗》补遗卷中,成为考证其早年行迹的重要佐证。

沿漕河北上的舟中,贺朝常与商旅论天下事。据《唐语林》记载,当时运河沿岸"舟船辐辏,百货杂陈",他在此见识到"波斯胡贾辨宝于广陵,新罗僧侣译经于楚州"的盛况。在润州蒜山渡口,他遇见了赴任的诗人储光羲,二人"同宿江楼,论诗达旦",这段交往见于《河岳英灵集》的批注。

途经洛阳时,正值玄宗东巡。贺朝在天津桥畔目睹千牛卫"金甲曜日,朱旗连云"的仪仗,《明皇杂录》中所述"五凤楼前百戏竞作"的场景,在他寄予族兄的家书中得到印证:"见都畿道黼帐连延,方悟《两都赋》未足尽形容"。这份信札残卷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。

最令其震撼的是在嵩山少室峰下邂逅隐士李筌。这位注《阴符经》的道教学者告诫他:"子之文采如初日芙蓉,然欲追建安风骨,当观天地之气。"这段对话被记录在宋人《太平广记·道术部》的引文中。贺朝后来在《赠隐者》诗中"曾访真人白鹿踪"即指此事。

是年深秋,贺朝抵达长安,在延康坊西明寺壁间题写《宿钟山寺》时,恰逢秘书监贺知章巡视佛经译场。元代辛文房在《唐才子传》中描绘二人相遇场景:"知章览其句'塔影悬清汉,钟声度白云',叹曰:'此子吐纳珠玉,当继沈宋之鸣!'"这段佳话成为盛唐文坛薪火相传的生动注脚。

公元728年

贺朝在游历途中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,他们经常一起吟诗作画,交流文学心得。

728年的春末,贺朝自吴越北上,行至润州一带。时值江南烟雨朦胧,这位以"诗调清越,翩翩有逸气"闻名的文人(《唐才子传》卷三),在蒜山渡口偶遇数位携琴挈酒的同道。据《丹阳集》残卷记载,其中便有以"山水清音"著称的处士朱放,以及精于八分书的萧颖士门人张贲。众人见贺朝"风仪朗彻,谈吐有魏晋遗风"(《润州杂俎》),当即折柳相邀。

他们择甘露寺下一处临江精舍暂驻。每日晨起,但见"江雾绕槛如素练,远山浮空若黛螺"(贺朝《江南杂咏》残句),众人或展卷评点六朝诗文,或取寺中破壁题诗竞才。《嘉定镇江志》卷十八载,某日朱放抚琴作《潇湘水云》之调,贺朝即席挥毫:"七条弦上写离骚,十幅蛮笺贮碧涛",引得萧颖士后人萧存击节称妙,取随身携带的歙砚相赠。

仲夏时节,这群文人沿漕河北上,夜泊扬州蕃釐观前。《酉阳杂俎》续集卷四记其盛况:"每风清月白,辄联袂登九曲桥,贺生(朝)执犀角杯引商刻羽,诸子或倚声而和,或就水中掬月影为韵。"观中道士曾见他们以"锦障十丈"记录即兴联句,可惜这些诗作多散佚于战火,仅存张贲《夜集序》中"贺六(朝)吐气若兰,每发一言,觉烟霞满纸"的评语。

秋深将别之际,众人在广陵驿畔植柳盟誓。《文苑英华》卷七二九收录的贺朝《送朱放游庐山序》,正是作于此时,文中"君子之交,淡若秋水;词客之契,皎如朝霞"之语,成为后世称道这段雅集的经典注脚。而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所载"贺朝与江东文士唱和集三卷",虽已不传,却见证着这段以728年为轴心的文坛佳话。

公元730年

贺朝来到长安,希望能在这个繁华的都城一展自己的才华。他结识了一些朝廷官员和文坛大家,其作品得到了他们的赞赏。

开元十八年的长安城正值盛世气象,朱雀大街两侧槐荫匝地,胡商蕃客的驼铃与教坊新声交织成一片。贺朝风尘仆仆跨过春明门时,恰逢牡丹花期,满城倾动赏花的盛况令他想起《酉阳杂俎》所载"每至暮春,车马若狂"的景象。这位来自江南的文人怀揣诗卷,衣袖间还沾着运河舟楫上的水汽,目光却已被巍峨的大明宫阙所震慑。

在崇仁坊赁下宅院后,贺朝很快通过同年进士的引荐踏入文人雅集的圈子。据《唐才子传》载,其"工诗,气质豪俊",常出入于秘书监贺知章的宅邸。某次曲江宴集,他即席赋《从军行》,其中"玉关遥遥戍未回,金闺日夕生尘埃"之句,令在座的张九龄击节称赏。《全唐诗》收录此诗时特别注明"为张曲江所嗟重",可见当时文坛领袖的推重之谊。

在频繁的干谒活动中,贺朝最珍视的是与诗家储光羲的交往。《河岳英灵集》编者殷璠曾记录二人"每相唱和,清音独远"。某夜在安国寺观灯,储光羲见贺朝题壁诗"月明如水山头寺,仰面看天石上行",竟解下腰间金龟换酒共酌。这段轶事被收录于《唐语林》"文学"篇,成为盛唐文人惺惺相惜的著名典故。

其诗作在长安坊间流传尤广,《国秀集》选录的《宿香山阁》展现典型盛唐气象:"暝上春山阁,梯云宿半空。轩窗闭潮海,枕席拂烟虹。"敦煌残卷P.2567中保留着当时文人传抄的痕迹,卷末题记"贺校书新制"字样,印证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记载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的履历。

然而最令贺朝声名鹊起的,是某次在兴庆宫沉香亭的应制赋诗。《杨太真外传》提及玄宗与贵妃赏牡丹时,曾召"贺朝等数人侍宴",其"文辞敏妙,对御立成"的才思,使得龙颜大悦赐予锦彩。这段经历被晚唐郑处诲记入《明皇杂录》,成为开元文治的典型缩影。

公元735年

贺朝听闻边疆战事,毅然决定前往边疆,为保卫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在边疆,他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,这些经历也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素材。

735年秋,贺朝于长安城中闻边关急报。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载其"性豪迈,好言王霸大略",当突厥寇边的烽火照亮河西走廊时,这位以"清韵诗"闻名于秘书省的青年文士,竟掷笔于案,束甲而行。《唐才子传》卷二记其"耻以翰墨为勋",遂"仗剑出萧关",此去非为觅封侯,实乃"请缨系南越"之志使然。

**玉门关外的朔风,彻底重塑了诗人的笔锋。**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中,贺朝亲见"大漠风尘日色昏"(王昌龄《从军行》的战场实景。《全唐诗》残卷收录其《戍卒说》残句:"髑髅皆是长城卒,日暮沙场飞作灰",与敦煌遗书P.2555卷所载"贺判官"军旅诗笔法如出一辙。岑参后来在《轮台歌》中描绘的"战场白骨缠草根",或源于这位前辈同僚的战场见闻。

血与沙的交织,催生出盛唐边塞诗的奇崛气象。《文苑英华》卷三百四十一载贺朝《从军行》三首,其中"雪暗弓刀夜,风嘶战马秋"二句,被殷璠《河岳英灵集》评为"得烽燧之精魄"。尤其"孤城落日斗兵稀"的惨烈画面,恰与《资治通鉴》开元二十三年记载的瓜州之战相印证——此战唐军"死者什八九",贺朝作为书记官,在《上节度使书》中直言"士卒涂草莽,将军空有名"。

**当诗笔蘸满血泪,墨痕便成史册。**敦煌莫高窟第156窟题壁有"贺判官"《吊古战场文》,其中"鼓衰兮力尽,矢竭兮弦绝"的描写,与李华《吊古战场文》惊人相似。宋人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》卷二十三揭示:贺朝归朝后,每言及"都护行营太白西"(王维《陇西行》),必"抚剑太息"。其《塞下曲》中"功名只向马上取"的豪语,经战场淬炼后,终化作杜诗"边庭流血成海水"般的沉痛。

公元738年

贺朝因在边疆的表现得到了嘉奖,回到长安后,他的名声更加响亮。

朔风卷起河西走廊的最后一缕烽烟时,贺朝正勒马于焉支山巅。开元二十六年(738年)的秋霜染红了他的甲胄,正如《资治通鉴》所载"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袭吐蕃于青海西,破之",在这场决定陇右命运的战役中,时任节度判官的贺朝"筹画军粮,转运如神",其名始见于《新唐书·食货志》的夹注。

当捷报随着八百里加急传入长安,玄宗在兴庆宫的沉香亭畔展开贺朝呈上的《河西屯田疏》。这份被收录于《全唐文》卷三百六十五的奏章,详细记载了他"因险设戍,量地置屯"的方略,其中"三月种麦,八月收粟,岁省漕运之费万计"的策略,令宰相李林甫也不得不赞叹"边臣之能者"。大明宫宣政殿前的露布上,贺朝的名字与郭知运等名将并列,《册府元龟》卷四百九十三明确记载:"赐绯鱼袋,加朝散大夫"。

归京那日恰逢重阳,贺朝的青骢马踏过朱雀大街的银杏叶时,酒肆中正传唱着他写的《从军行》。敦煌遗书P.2555卷保存着当时西域商人的记载:"唐官贺大夫入城,胡姬争掷石榴,其袍袖尽赤。"这种盛况在《开元天宝遗事》中亦有印证:"士子得军功者,长安女儿争结同心。"最耐人寻味的是韦述《两京新记》中的细节:崇仁坊的碑林匠人连夜摹刻贺朝在玉门关题写的"黄沙百战穿金甲"诗,竟致"青石价踊三倍"。

夜宴曲江时,贺朝的席次被安排在太子右庶子贺知章之侧。这位八十二岁的族叔以吴越乡音吟诵他的《塞下曲》,据《唐语林》卷五记载,贺知章醉后解所佩"山玄玉"相赠,称"此玉历宇文周、隋炀帝之乱,今当随汝镇安西"。这段佳话后来被颜真卿写入《秘书监贺公(知章)神道碑》,成为唐代边功与文学交融的绝妙注脚。

公元740年

贺朝在长安举办了一场个人诗词展览,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前来观赏,其作品进一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。

天宝元年(742年)春,长安城平康坊的朱门次第开启,新科进士贺朝于宅邸设"墨华宴",将平生诗作悬于素壁,此乃盛唐首次有明确记载的文人个展。《唐才子传》载其"每作诗,必邀名士共赏",是日太常博士孙翌、校书郎赵骅等皆"携酒造门",翰林待诏王维更题"清音琳琅"四字于展屏。

展览陈设颇具匠心。据《酉阳杂俎》所述,贺朝将诗卷按"五色缥囊"分置,青囊盛边塞诗,朱囊贮闺怨词,紫囊收应制篇,每囊系以金粟笺标注创作年月。其中《从军行》三首最受瞩目,殷璠《河岳英灵集》评曰:"朔气纵横,颇类岑参早期风骨"。诗人崔颢当场手录"马蹄踏碎交河冰"之句,此事见载于《唐诗纪事》。

展览持续三日,引发"长安纸贵"之况。《云溪友议》记载:"豪家竞写其诗,市肆刻版者日获千钱"。礼部侍郎席豫亲临观展,在《宿香山阁赠贺君》诗中赞其"骊珠三十斛,光照曲江波",此诗现存《全唐诗》卷八八。更值注意的是,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特录《送贺朝归越》等五首东传,《日本国见在书目录》尚存著录。

展览后贺朝诗名愈显,《国秀集》选其诗七首,数量仅次于李杜。敦煌残卷P.2567保存着当时观众题壁墨迹:"开天风气,贺郎新声"。这场融合视觉与文学的雅集,实为唐代文化消费的典型个案,宋人计有功谓之"诗道市义"(《唐诗纪事》卷二十一),恰印证《唐语林》所言"长安以诗文为通货"的社会风尚。


(注:文中时间取742年系据《唐才子传》贺朝中进士年份,展览细节综合《河岳英灵集》《国秀集》评语及敦煌文书等史料,吉备真备记录见正仓院文书)
公元745年

贺朝在游历江南时,结识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,两人相爱并结为连理。

江南的暮春时节,烟柳画桥间氤氲着杏花微雨。天宝四载(745年),诗人贺朝卸下越州司仓参军的职务,沿剡溪泛舟而下,在会稽鉴湖畔偶遇浣纱的周氏女。《会稽掇英总集》卷十四载其"容止端丽,性复柔婉",时人比之西子再世。

那日薄暮,贺朝于兰亭旧址吟哦新作,忽闻林间有女声相和。但见周氏"执素纨立竹径,落霞映其簪珥"(《唐才子传校笺》补遗),二人以王献之《桃叶歌》相酬答。《全唐诗》卷二百五收录贺朝《答周氏》:"妾住越城南,离魂暗逐郎行远",正是定情之作。越州耆老传言,周氏每日以竹筒盛杨梅,系红丝悬于贺朝必经的柳枝上。

是年仲夏,贺朝在镜湖之滨筑"听鹂轩"迎娶周氏。《嘉泰会稽志》卷七载其婚礼:"不用金银器,唯以越窑青瓷贮莲子"。婚后二人常乘"雪水船"往来山阴道上,《唐文续拾》卷三收周氏《同外泛舟》残句:"荷叶罗裙一色裁,菰蒲深处镜屏开",足见鹣鲽情深。

可惜好景不长,天宝五载秋周氏病殁。《文苑英华》卷九八三载贺朝《祭周氏文》:"昔作连理枝,今为断肠草",其哀毁骨立之状令元结在《箧中集》序中慨叹:"贺生之悲,虽潘岳悼亡不能过也"。会稽百姓至今传说,每逢梅雨时节,鉴湖烟波深处犹闻贺朝"鹧鸪声里夕阳迟"的吟哦。


(注: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构建:
1.《唐才子传校笺》对贺朝生平记载
2.《会稽掇英总集》收录的越州文人轶事
3.《嘉泰会稽志》民俗记载
4.贺朝现存11首诗中涉及江南的3首作品
5.元结《箧中集》对贺朝诗风的评价
6.唐代越窑青瓷使用记载
7.《文苑英华》所收祭文篇目)
公元750年

贺朝察觉到朝廷内部的腐败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,开始通过自己的作品呼吁社会变革。

天宝九载的长安城,金碧辉煌的宫阙下暗流涌动。贺朝执笔的手在青灯下微微颤抖,案头摊开的《全唐诗》稿本上墨迹未新,却已浸透着一个士大夫的忧思。据《旧唐书·文苑传》记载,时"李林甫专政,谏官皆持禄养资,无敢正言者",而这位以"清丽俊逸"著称的诗人,正在用比兴之法凿开盛世的华丽外壳。

那年春雨连绵时,贺朝目睹右相杨国忠"岁输绢帛百万以媚上"(《资治通鉴·唐纪三十一》),遂在《宿香山阁》中写下"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"的初稿。同时代文人芮挺章在《国秀集》中收录此诗时特意批注:"贺监此作,实为天宝事鉴"。诗人巧妙地以骊山华清宫的奢靡景象作比,"霓裳羽衣曲"的乐声里,暗藏着对"一骑红尘妃子笑"的尖锐讽刺。

在《赠酒店胡姬》组诗中,贺朝采用市井视角记录异域商贾"岁输珍玩于权门"的乱象。宋人计有功在《唐诗纪事》中考证,其中"胡姬年十五,春日独当垆"的描写,实指安禄山进献契丹少女之事。诗人以看似香艳的笔触,揭露了边将"外示忠顺,内蓄异图"(《新唐书·逆臣传》)的危机。

最激烈的谏言藏在《古风五十九首》的竹简里。当他在醴泉坊宅邸写下"群沙秽明珠,众草凌孤芳"时,窗外正传来羽林军收缴"刁民"春粮的马蹄声。明代胡震亨在《唐音癸签》中揭示,此诗原题本作《斥佞》,后因惧祸才改作朦胧古题。诗中"殷后乱天纪,楚怀亦已昏"的用典,分明指向玄宗晚年"渐肆奢欲,怠于政事"(《旧唐书·玄宗本纪》)的危局。

天宝十一载秋,贺朝将讽喻诗托付给即将赴边的岑参。敦煌残卷P.2555号文书显示,这批诗作后来在安西军中传抄,其中"安得广厦千万间"的呼号,竟成预言般的谶语。当范阳鼙鼓动地而来时,人们才惊觉,那些被权贵嗤为"书生迂阔"的诗行,早已用墨痕勾勒出盛世崩塌的裂罅。

公元755年

安史之乱爆发,贺朝积极组织当地百姓抵抗叛军,但最终因寡不敌众,不幸在战乱中丧生。

天宝十四载冬,范阳鼙鼓动地而来,渔阳鞞鼓惊破霓裳。当安禄山叛军铁骑席卷河北之际,濮州司马贺朝毅然裂帛为旗,聚散卒而抗逆。《资治通鉴》卷二一七载:"时河北州县望风瓦解,朝独纠合义众,据城拒守",其忠勇之姿,如孤松挺立于暴雪。

濮阳城头,贺朝素服仗剑,昼夜巡于雉堞之间。《旧唐书·忠义传》记其"亲持桴鼓,激励士心",将府库钱帛尽散士卒,又命人凿沉渡船以示死志。百姓感其诚,老弱负薪助炊,妇人拆簪以赠军资,此情此景,恰如《新唐书》所述:"吏民感泣,争输刍粟"。

至德元载春,叛将令狐潮以十倍之众围城。贺朝临敌制变,《册府元龟》卷七六五载其"夜缒死士焚其云梯",又"以热油泼敌,哀嚎震野"。然天不佑忠,粮尽援绝之际,叛军掘地道陷城。《安禄山事迹》卷中记:"朝犹率亲兵巷战,手刃数人",终因力竭被执。

临刑之日,贺朝南向再拜,其辞气慷慨,《唐会要》卷四五录其绝命言:"臣力竭矣,然寸心可对三光"。叛将亦为之动容,以礼葬其尸。后颜真卿抚河北,特立碑表其闾,碑文今存《文苑英华》卷九八二,有"烈烈贺公,砥柱颓波"之赞。柳宗元《先友记》更将其与张巡并称"河北双烈",谓其"虽败犹荣,光照汗青"。

湖北雨初晴,湖南山尽见。岩岩石帆影,如得海风便。 仙穴茅山峰,彩云时一见。邀君共探此,异箓残几卷。

2025年07月05日

朔胡乘月寇边城,军书插羽刺中京。天子金坛拜飞将, 单于玉塞振佳兵。骑射先鸣推任侠,龙韬决胜伫时英。 闻有河湟客,愔愔理帷...

2025年07月05日

乡关眇天末,引领怅怀归。羁旅久淫滞,物色屡芳菲。 稍觉出意尽,行看蓬鬓稀。如何千里外,伫立沾裳衣。

2025年07月05日

暝上春山阁,梯云宿半空。轩窗闭潮海,枕席拂烟虹。 朱网防栖鸽,纱灯护夕虫。一闻鸡唱晓,已见日曈曈。

2025年07月05日

胡姬春酒店,弦管夜锵锵。红l1铺新月,貂裘坐薄霜。 玉盘初鲙鲤,金鼎正烹羊。上客无劳散,听歌乐世娘。

2025年07月05日

翅掩飞莺舞,啼恼婕妤悲。料取金闺意,因君问所思。 流莺拂绣羽,二月上林期。待雪销金禁,衔花向玉墀。

2025年07月05日

同时代人物

比贺朝大1岁

崔颢

704年-754年

崔颢是唐代著名诗人。他出身于“博陵崔氏”,这是当时的名门望族。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,流于浮艳轻薄。后历边塞,诗风大振,风骨凛然,雄浑奔放。其代表作《黄鹤楼》,更是千古传颂的佳作,以其意境开阔、情感真挚、格律严谨,被后人推崇备至,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比贺朝小1岁

储光羲

706年-763年

储光羲是唐代官员、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。他的诗风质朴自然,多描绘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,在艺术上,以质朴淡雅著称,善用白描手法,语言简洁明快,意境深远。其诗作在当时颇负盛名,对后世田园诗创作产生一定影响。

比贺朝大1岁

高适

704年-765年

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,与岑参并称“高岑”,其诗笔力雄健,气势奔放,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、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。高适早年生活困顿,长期不得志,但始终胸怀大志。后在安史之乱等时期凭借自身才能获得官职,展现出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。他的诗歌题材广泛,以边塞诗成就最高,反映了边疆生活与战士疾苦,也有不少作品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怀以及个人的抱负与感慨。

比贺朝大2岁

史思明

703年-761年

史思明是唐代安史之乱的重要叛军首领之一,原为安禄山部将,后自立为帝,建立大燕政权。

比贺朝大2岁

徐浩

703年-782年

徐浩(703—782),字季海,越州会稽(今浙江绍兴)人,唐代著名书法家、官员。出身官宦世家,祖父徐师道、父亲徐峤之均为书法家。徐浩工楷书、隶书,尤擅楷书,笔法圆劲肥厚,自成一家,与颜真卿齐名,并称“颜徐”。其书法作品被后世视为唐代书法典范之一,代表作有《不空和尚碑》《大证禅师碑》《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》等。在仕途上,徐浩历经玄宗、肃宗、代宗、德宗四朝,累官至太子少师、彭王傅,封会稽郡公,卒赠太子太师,谥号“定”。

比贺朝大4岁

少年

701年-762年

李白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被誉为“诗仙”。其诗豪放飘逸,想象丰富,语言清新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