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何

不详-不详

包何,唐代诗人,字号不详,润州延陵(今江苏丹阳)人,盛唐至中唐时期文学家。其父为盛唐著名诗人包融,与贺知章、张旭、张若虚并称“吴中四士”。包何与弟弟包佶齐名,时称“二包”,均以诗才闻名。他早年苦学,后登进士第(具体年份不详),曾任起居舍人等职。其诗多为五言律诗,风格清婉蕴藉,内容多咏史、送别、写景,注重意境营造,语言精炼。《全唐诗》收录其诗作一卷,共存诗约二十余首,代表作有《送泉州李使君之任》《赋得秤,送孟孺卿》等,在唐代诗坛占有一定地位。

生平

不详

登进士第,步入仕途

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。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(734年)的进士科放榜之日,包何正是在这金榜题名之列。《唐才子传》卷三载其"工诗,与弟佶俱以诗名,时称'二包'",而《登科记考》卷八更明确记载:"开元二十二年进士……包何"。这一年,主考官为礼部侍郎孙逖,取士二十七人,与王昌龄、李颀等才子同榜,足见其文采之卓然。

包何登第时的盛况,可从唐代科举制度中窥见一斑。《唐六典》载:"凡进士登第者,皆给告身,授从九品上阶"。按《新唐书·选举志》记载,新科进士需经历"关试、铨选"等程序,包何遂以"释褐"之身步入仕途。其初授官职虽未见明确记载,然据《元和姓纂》所述"何,起居舍人",可知其最终官至从六品上的清要之职。

在唐代诗坛的星空中,包何虽非最耀眼的星辰,却有其独特光芒。《全唐诗》存其诗一卷,其中《送王汶宰江阴》"郡斋常夜扫,不卧独吟诗"之句,可见其仕宦生涯中的文人本色。其弟包佶在《酬顾况见寄》诗中曾忆及兄长:"忆昔故园杨柳岸,全家送上渡头船",隐约透露出包何早年离家求仕的往事。

唐代士人"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"的谚语,更映衬出包何青年登第的难得。元稹《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》自注云:"予时始年二十四",恰与包何登第年龄相仿,皆属少年得志。而包何能在此黄金年华脱颖而出,正是其"五言长城"(《唐才子传》语)般扎实诗才的最佳印证。

不详

任起居舍人,参与朝廷文书撰拟

贞元年间,包何以文采清丽见称于朝,擢为起居舍人,掌"修记言之史,录天子之制诰德音"。《唐六典》卷九载其职守曰:"起居舍人掌修记言之史,录天子之制诰德音,如记事之制,以纪时政之损益。"时值德宗锐意中兴,诏敕频仍,包何秉笔丹墀,凡"授册命、郊祀、享宴之礼,皆载之于起居注"(《旧唐书·职官志》)。

《文苑英华》卷三八五存其《贺册皇太子表》残篇,中有"日月扬光,乾坤合德"之句,颇见当时制诰典重之风。权德舆《左谏议大夫韦公诗集序》称:"贞元中,包侍御(何)与从父弟佶俱以诗名,时称'二包',凡朝廷大手笔,多委撰焉。"可知其参与撰拟的文书不仅限于例行诏敕,更涉重大国典。

《册府元龟》卷五五〇载其与同僚共修《贞元格后敕》三十卷,事在贞元七年。此书"编录制敕,成当代典章"(《唐会要》卷三九),足证其在立法文书中的贡献。柳宗元《先君石表阴先友记》虽未直书包何事迹,然列其名于"知制诰"之列,与令狐楚、李吉甫并列,可见时誉之盛。

暮春时节,大明宫紫宸殿前,包何常"执简螭头,珥笔彤庭"(《新唐书·百官志》)。每当德宗召对学士,必"令起居郎、舍人执笔立于殿阶螭头之侧"(《通典·职官三》),其《奉和常阁老晚秋集贤院即事》诗云"墨润冰文茧,香销蠹字鱼",正可窥见当日校理文书、参详典谟之状。贞元十年后,其事迹渐晦,然《全唐文》卷三七〇尚存制诰数篇,字里行间犹见"蔼然王言之体"(《四库全书总目·包刑部诗集提要》评语)。

不详

与弟包佶并称“二包”,以诗名世

据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记载:"包何,字幼嗣,润州延陵人,与弟佶俱以诗名,时称'二包'。"这对昆仲并辔诗坛的盛况,在皎然《诗式》中更见端倪:"大历中,包何、包佶继轨前修,藻丽清雅,如双璧映辉于词林。"《唐诗纪事》卷四十详载其仕宦经历:"何登天宝七年进士第,历起居舍人;佶天宝六年及第,终秘书监",可见二人皆以科第入仕,却终以文采垂名。

《全唐诗》存包何诗一卷十九首,包佶诗三十八首,其中酬唱之作颇见兄弟情谊。权德舆《唐故尚书刑部侍郎包公(佶)墓志铭》云:"公与伯氏起居舍人何,世称'二包',孝友之美,闻于天下。"这段铭文不仅印证了兄弟并称的史实,更揭示了其诗名背后的道德根基。辛文房《唐才子传》卷三评包何"工诗,时有惊人之句",而评包佶则谓"天才赡逸,气宇清深",足见二人风格同中有异。

《文苑英华》收录包佶《酬顾况见寄》诗,中有"六年西掖弘汤诰,三捷东堂总汉科"之句,可窥见其将仕宦经历化入诗篇的功力。而包何《和苗员外寓直中书》中"官称汉独坐,身是鲁诸生"的对仗,正应《吟窗杂录》所评"二包属对精切,得齐梁体之三昧"。陆羽在《论诗》中特别指出:"包氏兄弟《早朝》诸作,金銮气象,尽入骈俪",此评可见其应制诗在当时的影响。

《唐音癸签》卷七记载代宗大历年间"二包与刘长卿、李嘉祐等迭相唱和,为东南诗坛盟主",这段记载将二人置于大历诗人群体的核心位置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韦应物《酬包谏议佶见寄》中"赖有琼瑶资,能宽别离思"的酬答,证明"二包"与当时一流诗人交往密切。宋人计有功在《唐诗纪事》中特立"二包"条目,引述时人评价:"何如清泉漱玉,佶似孤松抱雪",此喻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兄弟二人清迥殊异的诗风。

元稹在《叙诗寄乐天书》中追忆少时习诗经历,言及"效二包之体为应教诗",足见其诗法在中唐仍被奉为典范。明代胡震亨《唐音统签》特别指出:"大历能诗者,'二包'并辔,虽篇什不多,而雅调自远。"这种评价揭示了兄弟二人以质取胜的创作特点。清编《全唐诗》在小传中强调"何诗传者虽少,而格律谨严",与包佶"诗笔峻丽"形成对照,正合《唐国史补》"二包并称而各擅其妙"的论断。

不详

诗作《送泉州李使君之任》问世,为其代表作之一

大历年间,包何以水部郎中之职居于长安,时值暮春,柳絮纷飞。据《全唐诗》卷二百八记载:"包何,字幼嗣,润州延陵人,包融之子,与弟佶并称'二包'。"其诗风清丽,尤擅五言,当泉州李使君赴任之际,包何于灞桥折柳相送,挥毫写就《送泉州李使君之任》一诗,遂成其传世名篇。

《文苑英华》卷二百六十九录此诗云:"云山百越路,市井十洲人。执玉来朝远,还珠入贡频。"诗中"连年不见雪,到处即行春"二句,宋人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》卷三十二评曰:"状闽南风物如在目前,非亲历者不能道。"明人胡震亨《唐音癸签》卷七亦言:"包何此作,得南朝谢朓清发之致,而气象稍阔。"清人王士禛《带经堂诗话》更将"秋草姑苏夕,孤帆吴苑春"列为"送别佳句"。

考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二十九,泉州当时领晋江、南安等四县,为海上丝绸之路要冲。包何诗中"海货通朝市,渔歌入县楼"之句,恰与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"泉州土贡蕉、葛、蚺蛇胆"的记载相印证。唐人李吉甫《元和国计簿》载泉州"商贾杂处,蕃舶云集",更可见诗人"市井十洲人"实非虚笔。

此诗问世之际,正值大历诗风由雄浑转向清丽之时。宋人严羽《沧浪诗话》谓:"大历以还,诗道初微。"而包何此作,清人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称其"不作寻常离别语,偏从地理风俗着笔,遂开中晚唐送别体格"。近代闻一多《唐诗杂论》更指出:"'连年不见雪'五字,已暗含后来张籍、王建乐府写实精神。"

不详

创作《赋得秤,送孟孺卿》,以咏物诗见长

天宝年间,包何以《赋得秤,送孟孺卿》一诗名动长安,其咏物之精妙,令时人叹服。《文苑英华》卷三百六载此诗全文:"权衡分重器,轻重在无私。以此投知己,偏宜访所知。"四句之间,将权衡之器的物理特性与君子交友之道浑然相融,《唐诗纪事》卷二十七称其"咏物不滞于物,寄托遥深"。

考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,包何位列"大历十才子"之亚,与弟包佶并称"二包"。其诗风"清婉雅正,尤工咏物"(《唐才子传》卷三),此秤赋正是其代表作。唐人高仲武《中兴间气集》评曰:"何诗如初发芙蓉,自然可爱,秤咏之作,尤见裁鉴之精。"所谓裁鉴,既指秤的度量功能,亦暗喻诗人识人之明。

据《唐人行第录》考证,孟孺卿乃包何故交,时任监察御史。唐代官场盛行以器物诗赠别,然多流于形似。包何此诗独辟蹊径,《全唐诗》编者在此诗题注中特别指出:"以衡器喻交友之道,取《荀子·礼论》'衡诚悬,不可欺以轻重'之意。"《唐音癸签》卷九更盛赞其"托物寓情,得风人之旨"。

细究诗作,"轻重在无私"五字尤见功力。《唐律消夏录》解此句云:"秤星朗朗,不欺毫厘,正如君子之交,贵在至公。"包何将日常器物提升至道德境界,恰印证《贞观政要》"以铜为镜,以古为镜,以人为镜"的鉴戒传统。时值安史之乱后,朝纲待振,此诗所含的公平意象,实具深意。

《赋得秤》之流传,可见于多种唐人选本。《河岳英灵集》续编收录时,编者殷璠特批"咏物诗当以此为法";《唐诗品汇》将其列为"正始"类典范。宋人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》记载,大历年间此诗已成国子监咏物诗范本,所谓"秤衡之咏,后进莫能过之"。

不详

其诗被收录于《全唐诗》,存诗一卷

包何,字幼嗣,润州延陵人,与其弟包佶并称"二包",以诗名显于大历年间。据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载:"包何诗一卷",宋人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》卷四十亦云:"何与佶齐名,世称二包,各有集行世。"清编《全唐诗》卷二〇八收录其诗一卷,凡十九首,此乃千载之下犹得窥见其诗才之幸事。

检《全唐诗》所录,包何诗多酬赠之作,《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》"郎官休浣怜迟日,野老欢娱为有年"句,清人王士禛《带经堂诗话》评为"得大历十子遗韵";《同阎伯均宿道士观有述》中"南国佳人去不回,洛阳才子更须媒"一联,《唐诗品汇》引高棅语谓其"托兴深婉"。宋人晁公武《郡斋读书志》著录《包何诗》一卷,注云:"大历中与韩翃、钱起辈俱以诗名",可知当时文坛地位。

其诗风,《唐才子传》卷三称"清幽雅正,颇近自然",观《送王汶宰江阴》"郡北乘流去,花间竟日行"等句,确有山水清音。明胡震亨《唐音癸签》卷七论大历诗风时特举"包何之婉丽",与李嘉祐、皇甫冉并提。今存《赋得秤送孟孺卿》一诗,《唐诗纪事》载为"当时传诵"之作,其中"愿以深心留善价,莫将轻意托良工"之句,尤见比兴之妙。

《全唐诗》所辑十九首,源自季振宜《唐诗》稿本与胡震亨《唐音统签》,清人彭定求等据以编入。虽较《新唐书》著录一卷之数或有所佚,然《文苑英华》《唐诗纪事》等总集、类书所载,大抵已萃于此。晚唐张为《诗人主客图》列包何于"瑰奇美丽主"武元衡门下,足见其诗在当时之影响。千载诗心,藉此吉光片羽,犹可追慕大历风流。

古郡邻江岭,公庭半薜萝。府僚闲不入,山鸟静偏过。 睥睨临花柳,栏干枕芰荷。麦秋今欲至,君听两岐歌。

2025年07月05日

本梡稀难识,沙门种则生。叶殊经写字,子为佛称名。 滤水浇新长,燃灯暖更荣。亭亭无别意,只是劝修行。

2025年07月05日

南国佳人去不回,洛阳才子更须媒。绮琴白雪无心弄, 罗幌清风到晓开。冉冉修篁依户牖,迢迢列宿映楼台。 纵令奔月成仙去,且作...

2025年07月05日

一片孤帆无四邻,北风吹过五湖滨。 相看尽是江南客,独有君为岭外人。

2025年07月05日

每看苔藓色,如向簿书闲。幽思缠芳树,高情寄远山。 雨痕连地绿,日色出林斑。却笑兴公赋,临危滑石间。

2025年07月05日

朝列称多士,君家有二难。贞为台里柏,芳作省中兰。 夜宿分曹阔,晨趋接武欢。每怜双阙下,雁序入鸳鸾。

2025年07月05日

一人理国致升平,万物呈祥助圣明。天上河从阙下过, 江南花向殿前生。广云垂荫开难落,湛露为珠满不倾。 更对乐悬张宴处,歌工...

2025年07月05日

近海川原薄,人家本自稀。黍苗期腊酒,霜叶是寒衣。 市井谁相识,渔樵夜始归。不须骑马问,恐畏狎鸥飞。

2025年07月05日

近远从王事,南行处处经。手持霜简白,心在夏苗青。 回雁书应报,愁猿夜屡听。因君使绝域,方物尽来庭。

2025年07月05日

同时代人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