祖咏

不详-不详

祖咏,唐代诗人,洛阳(今属河南)人,后迁居汝水以北。其生卒年不详,主要活动于盛唐时期。祖咏与王维、储光羲等诗人交往密切,诗风清新峻峭,善于描绘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,意境清远,语言简练。其代表作《终南望余雪》是应试诗中的名篇,以二十字展现出终南山雪后初晴的壮丽景象,体现了他“意尽即止”的创作理念。《全唐诗》存其诗一卷,计三十余首。

生平

不详

早年居于洛阳,后迁居汝水以北,研习诗文,奠定文学基础

洛阳城南,伊水之畔,少年祖咏常执卷独行。据《唐才子传》载其"少颖悟,好属文",每当暮鼓晨钟之际,总见青衫少年立于天津桥畔,将洛城烟柳化作笔下锦绣。元人辛文房曾考其行迹,称"咏本洛阳人,后徙汝北",这迁徙非仓皇之行,实为追寻诗道真谛的自觉选择。

汝水以北的丘陵地带,黄土垄中散落着前朝碑碣。祖咏在此结茅而居,《全唐诗》小传记其"隐居汝坟,苦吟为事"。唐人所谓"汝坟",非荒冢野地,实指汝水北岸古堤,《诗经·周南》早有"遵彼汝坟"之咏。他效法古人"采诗官"旧事,常于农闲时与田父野老对坐,记录《元和郡县图志》中记载的"汝阳民谣",其《汝坟秋思》"夕鸟向林去,暮帆出浦迟"之句,便得于此间观察。

《河岳英灵集》编者殷璠评其诗"剪刻省净,用思尤苦",此般锤炼正始于汝北岁月。考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,祖咏曾编《祖咏集》一卷,其中多山水田园之作,如《终南望余雪》名篇,虽咏终南而实含汝北气象——那"积雪浮云端"的澄明之境,恰似汝水初晴时,倒映着岸畔苦吟人的身影。唐人张为《诗人主客图》将其列为"清奇雅正主"之升堂者,这番诗学品格,便在洛阳的青春积淀与汝北的寒暑研磨中渐次成形。

暮年归忆此段光阴,祖咏在《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》中写道:"沤麻入南涧,刈麦向东菑。"看似寻常农事,暗合《毛诗》训诂传统。汝北十四载,他不仅将《文选》精研透彻,更从《周礼》"风土辨音"之说中悟得诗道真谛,终成盛唐山水诗派之先声。宋人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》卷二十特录其"移家虽带郭,野径入桑麻"之句,正是这段"离尘嚣而不避烟火"的隐居岁月最佳注脚。

不详

赴长安应试,作《终南望余雪》一诗,以“终南阴岭秀,积雪浮云端。林表明霁色,城中增暮寒”四句完卷,虽不合应试规定字数,但因意境完整而被考官认可

那一年长安的雪来得格外早。祖咏踏进礼部贡院时,檐角还挂着晶莹的冰凌,《文苑英华》记载这场考试发生在"开元十二年冬",终南山的积雪已绵延成一片银色屏障。他展开素纸,墨池里的冰纹正映着窗外"阴岭秀"的轮廓——这成为《终南望余雪》诞生的真实场景。

据《唐诗纪事》卷二十载,试帖诗本需作六韵十二句,但祖咏"赋四句即纳于有司"。当考官质疑时,他留下"意尽"二字便拂袖而去。这决绝姿态在《唐才子传》里被描绘得更生动:"或诘之,咏曰:'终南阴岭秀'二十字,意已周足,若续貂为六韵,便成画蛇。"考官读至"林表明霁色"时,恍见雪后初晴的光晕正漫过纸面;而"城中增暮寒"五字,让《增订唐诗摘钞》赞叹:"结句有神,凛凛然增寒气。"

这场考试的结果被记载在《登科记考》中:祖咏最终及第。宋代《苕溪渔隐丛话》揭示其中关窍:"唐人省题诗多拘牵声律,而咏独能即景会心。"明代胡震亨在《唐音癸签》里说得更透彻:"祖咏终南残雪,主司破格收之,正取其气象浑成。"四句诗恰似一幅雪意图卷,终南山的脊线从"阴岭秀"延展到"浮云端",光色在"林表"与"暮寒"间流转,这种"意境完整"的美学追求,连应试规则都为之让路。

长安的暮鼓响起时,祖咏的朱卷正躺在礼部案头。这场著名的"犯规"背后,藏着盛唐人对诗歌本质的共识——《全唐诗》在此诗题下特意标注"有司试《终南山望余雪》诗",仿佛在提醒后人:当二十个字已穷尽终南神韵,任何添加都是对这场雪霁的亵渎。

不详

与王维、储光羲等盛唐诗人交往唱和,诗歌风格受山水田园诗派影响

开元年间,洛阳城南的香山寺钟声悠远,祖咏常与王维、储光羲等诗人踏着青苔石阶缓步而上。《唐才子传》载其"与王维最善,每相唱和于终南、辋川间",彼时王维已营建辋川别业,祖咏往访时,二人"坐看云起时"的禅意常化作笔下清澹诗句。《全唐诗》收录祖咏《终南望余雪》"终南阴岭秀,积雪浮云端",正是这种山水诗风的典型,清人王士禛在《渔洋诗话》中特别指出此作"不减王、裴辋川唱和"。

储光羲与祖咏的交游见于《河岳英灵集》所录"咏与储公往来嵩少,多题壁之作"。天宝三载(744年),三人同游洛阳龙门,于香山寺留下联句。明代胡震亨《唐音癸签》记载:"储光羲《同王十三维偶然作》十首,其酬唱者即祖咏等。"祖咏诗中"昼眺伊川曲,岩间霁色明"(《陆浑水亭》)的明净笔触,恰与储光羲田园诗的朴拙风格相映成趣。

《唐诗纪事》卷二十载祖咏"开元十二年杜绾榜进士",与王维同榜。宋代计有功特别记载其应试《终南望余雪》时"四句即纳卷"的轶事,这种"意尽而止"的创作态度,正是盛唐山水诗派"兴象玲珑"美学主张的体现。当他在伊水之畔与裴迪共赋"落日松风起"(《苏氏别业》)时,笔下山川已浸透王维"空山新雨后"的澄明之境。

安史之乱后,祖咏归隐汝坟别业。《唐才子传》称其"晚年贫病,交游零落",然检《全唐诗》仍可见王维《赠祖三咏》"结交二十载,不得一日展"的深挚情谊。那些留在终南烟霞与辋川月色中的唱和诗篇,终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最清越的余响。

不详

曾漫游江南等地,创作《望蓟门》等诗作,描绘边塞风光与报国情怀

暮春的江南,烟雨迷蒙中走来一位风尘仆仆的诗人。祖咏青衫半湿,踏着会稽山径的苔痕,衣袖间还带着洛阳牡丹的余香。《唐才子传》记载他"少年与王维为吟侣",此刻却独自在剡溪畔驻足,望着潺潺流水,思绪已飞向万里之外的蓟北雄关。

开元十二年的边塞烽火,化作他笔下雷霆般的诗句:"燕台一望客心惊,笳鼓喧喧汉将营。"(《望蓟门》)这金戈铁马之音竟诞生于杏花春雨的江南,正如《河岳英灵集》所评:"咏诗剪刻省净,用思尤苦。"他在吴越柔媚山水间反复推敲字句,墨迹晕染处尽是"万里寒光生积雪,三边曙色动危旌"的北地风光。明代胡震亨在《唐音癸签》中惊叹:"此等雄浑,何减岑、高!"

漫游至润州蒜山渡口时,江风送来戍卒的号角。祖咏忽然想起去岁在范阳节度使幕中见闻,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载其"调范阳尉",他亲眼目睹"沙场烽火连胡月"的壮烈。此刻提笔续写"少小虽非投笔吏,论功还欲请长缨"时,连砚台中的墨水都震荡出涟漪。南宋计有功在《唐诗纪事》中特别记载:"咏登蓟门而赋,其意概远。"

秋霜染白姑苏城外芦苇时,这位"耻以文章得名"的诗人(《唐才子传》语)仍在驿亭修订诗稿。他把边塞的朔风编入诗句,将报国的热血凝作墨痕。当最终在秣陵客舍完成《望蓟门》时,案头烛火恰似烽燧燃烧。清代王士禛在《带经堂诗话》中评点此诗:"骨气沉雄,足以笼罩一切。"而这份沉雄,正来自江南烟雨也浇不灭的赤子心火。

祖咏的草履踏过会稽兰亭的曲水,衣袖拂过扬州二十四桥的明月,最终在诗卷里留下最深刻的足迹。《全唐诗》收录的三十余首作品中,正是这些在漫游途中淬炼出的边塞绝唱,让后世看见盛唐诗人"万里奉王事,一身无所求"(岑参语)的壮阔胸怀。

不详

晚年生活困顿,隐居以终,其诗歌多散佚,后世辑有《祖咏集》

残阳如血,染透了王屋山的茅檐。祖咏倚杖柴门,看阶前野菊在秋风中瑟缩,恍若自己漂泊一生的写照。《唐才子传》载其"流落不偶,卒于贫窘",八个字道尽这位盛唐诗人的晚景凄凉。

当年洛阳牡丹开遍时,他也曾以《终南望余雪》名动京华。那"林表明霁色,城中增暮寒"的清绝,让王维引为知己。然《河岳英灵集》评其"气虽高,调殊不偶",恰似谶语般预示了他与仕途的永隔。安史乱起,他携着残卷避祸江南,藏书渐次典当,换作粗粝粥饭。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记其"隐居汝坟间",那汝水之滨的草庐,夏漏雨、冬透风,却成了他最后的诗窖。

暮年的笔愈发枯瘦。皎然《诗式》中提及祖咏晚年"苦吟每至忘食",然所作多随手题于蕉叶、糊窗纸上。某夜大风破屋,晨起但见诗稿与茅草俱散落泥中,老人蹲地拾捡,十不存一。宋人编《祖咏集》时,仅辑得三十六首,晁公武《郡斋读书志》痛惜"百不传一",那些雪夜苦吟的佳句,终究随汝水东流去了。

临终前,他将最珍视的《蓟门别业》手稿赠予樵夫换酒。酒醒时见残稿上墨迹被雨晕开,"不知边地别,纵死非燕然"的豪语化作团团灰影。据《唐诗纪事》载,其卒后葬于汝坟,坟前无碑,唯有野棠梨树一株。每至清明,落花如雪,依稀还是当年终南山的晴雪模样。

夫差日淫放,举国求妃嫔。自谓得王宠,代间无美人。 碧罗象天阁,坐辇乘芳春。宫女数千骑,常游江水滨。 年深玉颜老,时薄花妆...

2025年07月05日

天色混波涛,岸阴匝村墅。微微汉祖庙,隐隐江陵渚。 云树森已重,时明郁相拒。

2025年07月05日

淹留岁将晏,久废南山期。旧业不见弃,还山从此辞。 沤麻入南涧,刈麦向东菑。对酒鸡黍熟,闭门风雪时。 非君一延首,谁慰遥相...

2025年07月05日

前路入郑郊,尚经百馀里。马烦时欲歇,客归程未已。 落日桑柘阴,遥村烟火起。西还不遑宿,中夜渡泾水。

2025年07月05日

旧居东皋上,左右俯荒村。樵路前傍岭,田家遥对门。 欢娱始披拂,惬意在郊原。馀霁荡川雾,新秋仍昼昏。 攀条憩林麓,引水开泉...

2025年07月05日

君王既巡狩,辇道入秦京。远树低枪垒,孤峰入幔城。 寒疏清禁漏,夜警羽林兵。谁念迷方客,长怀魏阙情。

2025年07月05日

宿雨朝来歇,空山天气清。盘云双鹤下,隔水一蝉鸣。 古道黄花落,平芜赤烧生。茂陵虽有病,犹得伴君行。

2025年07月05日

四年不相见,相见复何为。握手言未毕,却令伤别离。 升堂还驻马,酌醴便呼儿。语嘿自相对,安用傍人知。

2025年07月05日

朝来已握手,宿别更伤心。灞水行人渡,商山驿路深。 故情君且足,谪宦我难任。直道皆如此,谁能泪满襟。

2025年07月05日

同时代人物